Star Trek: Picard

picard.jpg

星际迷航:皮卡德》——一部娓娓道来,逐渐上瘾的美剧。对我的影响可以这么说:我对主演的第一印象来自《X 战警》,但我想今后再次浏览到主演,一想到的将是皮卡德,而非 X 教授。

两个多月前,我写了一篇《心灵与灵魂》,想不到其与此剧遥相呼应。过着退休乡村生活的皮卡德,看似悠闲,却不轻松。过往沉重的回忆和思念将他屡屡拖入梦魇,他渴求心灵的宁静却也困于心灵的痛苦,直至再次起航灵魂的远方。

说到乡村,这是此剧中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元素,因为剧中的乡村似乎如夏尔一般,总是能够拨动我内心深藏的美好幻想。也许,这就是人类不变的怀旧情怀——现在是都市,人们怀念宁静的乡村生活;以前是乡村,人们怀念自由的采集狩猎;未来是太空,人们怀念安稳的地球生活。

star-trek-countryside.jpg※ 乡村

star-trek-metropolis.jpg※ 都市

star-trek-space.jpg※ 太空

可以看到,此剧的特效还是挺棒的,比如上面的太空,相比以前的黑色背景加稀疏星光,以星云为背景倒是美妙不少。此外,个人感觉此剧中的太空、舰船、对战的渲染,甚至有几处背景音乐,都与 EVE Online 这游戏有挺多相似之处。

但是,我感觉都市的广角镜头就有点寒酸,想象力也有所匮乏。比如上方的都市,个人感觉就是现在城市的普通夜景,然后加了一点赛博朋克的霓虹,和未来可能的飞行汽车。我们将之与《大都会》和《星球大战》对比一下,就会发现技术在进步,想象力和艺术水准却在退化。

metropolis.jpg※ 1927 年的《大都会》

star-wars-episode-1.jpg※ 1999 年的《星球大战 1》

star-wars-episode-2.jpg※ 2002 年的《星球大战 2》


终于的终于,皮卡德重新登上了舰船,但他的第一站却是 Vashti——一个收留罗慕伦难民的行星。看到这,让我想到了太空探索中的伦理问题:当遇到文明等级比自己低的星球时,我们是应该征服还是不干扰呢?当我们遇到其它种族的智慧生命时,非人类就得战争?

对于第一个问题,我想,以大航海时代为鉴,征服是无法避免的,这是自然的弱肉强食法则,也即人类的本性。只不过,到时候我们肯定不会说「征服」两字,我们会用一种文明的说法——传播文明。当然,这是现实残酷的视角,而如果我们以理想美好的视角来看,即假设未来文明真的十分文明、善良,他们愿意以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呵护来对待低等文明。这样看起来很完美,但也会有问题,比如:若孩子遇到自然灾害,若孩子将要重复我们的悲剧,若我们明明能让孩子过得更好,那作为父母的我们,难道不应该去文明化孩子吗?

对于第二个问题,目前人类之内尚且存在严重的种族问题,何况不同物种之间呢?那肯定会有更为激烈的冲突。而在这之后,在这种基因上的先天差异导致的冲突——当然,其不可能消失——过后,还有理念上的冲突,比如:政体之间的冲突、宗教信仰之间的敌视。这是悲观的视角,乐观来说,也许未来文明真会文明到足够程度,让这些问题不再成为问题。你可能会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,但当代女权和 LGBT 运动的成就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,也许在一代人一代人的迭代之中,先民眼中的「异端」将会化为人权。


the-tragic-sense-of-life.jpg※ 《生命的悲剧意识》

这是一本电影中出现的书籍,听书名就挺有意思的,目前已加入书单但尚未拜读,所以暂时不评论。

Picard: I tried my best to belong to this place. But I don’t think I ever truly felt at home here.

Laris: I suppose you always had one eye on the stars.

星空之下背着行李的皮卡德,在离开乡村踏上行程前,与 Laris 来了一段这样的对话,然后一起抬头仰望星空。这极具灵魂的一幕,似曾相识,在 2005 年的电影《神奇四侠》中有极其相似的一幕

Susan: Same old Reed, always stretching, reaching for the stars, with the weight of the world on his back.

Fantastic Four

「你一点儿也没变,肩负着全世界,总想着伸手去触摸星辰。」是啊!这就是灵魂的远方!也许,当我年纪再大点,当我看到的全是回忆,当沉重的回忆将我的视线紧紧拖在身后时,就是灵魂拯救心灵的时候了。


star-trek-borg-cube.jpg※ WE ARE BORG

剧中另一比较有意思的元素是博格立方体,架构上就如一个太空中的高科技蜂巢,社会结构则如蜂群、蚁群,高度结构化、功能化、集权化。我想,如果让柏拉图来看一看,也许他会说:这是我的乌托邦升级版。

我们再来看看剧中另一神秘的群体——罗慕伦人,他们的神秘之处在于以神话(Mythology)为新闻(News)。所以,罗慕伦人的统治阶级是祭司。这很神秘,在我们看来也很不科学,但谁知道时间的秘密呢?

说了博格人、罗慕伦人,再来说说仿生人。仿生人是此剧的主线之一,罗慕伦人的神话是仿生人终结论,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也是仿生人。仿生人终结论,同很多电影中的 AI 终结论一样,其论点的逻辑很简单,即仿生人是进化的下一步,而人类无法忍受被其当猴子,于是想将其灭绝,进而导致了仿生人对人类的终结。

除了以上这点,剧中出现的另一点也需要我们注意——对记忆的操纵。在没有生物技术之前,人们对自身认知的思考是容易陷入不可知论的认识论。而目前与不久的将来,当人的记忆与行为都能被按量精确控制时,当人能够被操纵改造成「病毒」时,我感觉这将比仿生人终结论还更可怕——因为你一觉醒来将不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,不再知道自己所在之地是梦或现实。

故事的结尾,仿生人企图发射信号以接触其在宇宙中的前辈。这之中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,即外星高等文明的存在,让我想到了刘慈欣《三体》,让我想到了卡尔·萨根的《接触》,让我想到了亚瑟·克拉克《长子》。此外,还让我想到了生物化与机械化的争论,即你是想进化成超人还是钢铁侠呢?


一闪而过的故事叙述应该是此剧的特色,有些是记忆碎片,有些是插叙片段,有些是梦境碎片。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剧情更吊人胃口,试想按常规的时间顺序将这个故事讲完,那就肯定会变得乏味无趣。

此剧还让我意识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忽视的事实——太空是真的很空,真的很孤独、寂静。有意思的是剧中常常在太空中响起歌剧,这倒是让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太空歌剧。神奇之处就是歌剧也似乎真的与太空很相配,就如《2001:太空漫游》中的古典一样,两者配合起来十分浪漫。是啊!流行会忘却,摇滚会淡去,但古典永不褪色。又或,也许歌剧和古典早已离开地球前往太空,而流行和摇滚则被留在了地球。

不得不提的一点是,我感觉此剧对人物的刻画重于故事发展。在大部分的时间中,此剧的画面好像都是人物之间的圆桌谈判,而非敌我之间不停地打斗追逐。这在年轻人看来可能不够刺激,但对我这种老年人,倒是更有味道—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回忆、渴求、脾气、心情、心境,每个人之间又有各自的瓜葛。作为舰长的皮卡德在旁人眼中总是很难直接地执行很简单的计划,因为他有太多的方向需要考虑,而不像旁人眼中的一个清晰方向。决策者还要承担其决策的后果,需要去思考牺牲的逻辑(the logic of sacrifice)。


万物皆流,无物常驻,此乃自然。有死亡有终结,事物才有意义。——事物的终结赋予事物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