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稿本、作文、周记

了一天多的时间把小学二年级到高三的试卷、本子、书本等等清了一遍,发现最有意思的是草稿本,最有价值的是作文和周记,所以我把它们都保留了下来,足足有一大堆。剩下的,右手一甩,甩出一条变形的抛物线,然后装了整整四大蛇皮袋子,卖废纸都卖了一百多元。


写话乐园(10 分)
夏天到了,天气怎样了?人们有哪些变化呢?请你用几句话写下来。

夏天很热人们穿的衣服更厚了更不会下雨了。

写话展示(10 分)
你喜欢什么?是动物、玩具,还是文具?是什么样子的,什么颜色的?为什么喜欢?写一写,画一画。

我最喜欢鱼的文具红颜色很美丽又好看又很好玩。
second-grade-painting.jpg◎ 我画的答案

以上两题是两张二年级下学期试卷上的最后一题,从我给写和画的「抽象」答案可以看出:对于写作,我当时是连造句都不会的,因为我那时连基本的逻辑都还没养成,竟写出了「夏天很热人们穿的衣服更厚了」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。从中也可以看出,当时的我是几乎完全看不懂问题的含义的,只会根据问题中的词语、词语的联想、脑中的记忆拼接答案。

冬天的小树

雪花飘呀,
飘呀,
告诉人们冬天已经到来。
大家都穿上了棉衣,
戴上棉帽,
可校园里小树依然光秃秃,
在寒冷的北风中摇呀摇。
小树啊小树,
你不要伤心,
让我来帮你,
给你穿上稻草衣,
温暖你的手和脚。

以上这首诗应该是我在初一的时候从「课外书」上抄到作文本上的,老师给了少见的 90 分高分,批语写着「真像诗人」。也许,这只是老师一句职业性的鼓励,但当时的我一定拿着本子可开心地给同桌和家长炫耀。这一时期左右,我的写作从完全抄袭「课外书」上的作文,到照搬其故事凑字数,再到借用其结构写自己经历的故事,逐渐地成熟。也就是说,我慢慢学会了套模板,但这一时期写的作文还都是叙事文。

戴上「眼镜」
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信息被迅速发表并传播,网络正是这一高速传播的介质。然而,有许多虚假信息也正在传播,因此我们必须戴上「眼镜」,学会辨认网络谣言。

就「小孩无故打奶奶」一消息而言,其真实性就有待考证了。理由如下:首先,任何一个普通小孩不会无故打伤家长的,况且是自己的奶奶,顶多在地上翻滚两下或大哭大闹,就算再过头一点,拳脚语言只不过是一下子罢了。而不是像文章描述那么暴力,毕竟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其次,对另一位大婶的小孩描写也显得太夸张了,一个纯洁的小孩竟被它描述成狡猾的大灰狼,明显有炒作嫌疑。最后,文中所描写的一些现象都是人们目前比较反感、敏感的行为,都是人们比较担心的社会道德问题。而此文章却将这些信息加以处理,实在是能引发人们的「正能量」呀!于是乎,从网络谣言的目的可分析,网络谣言无非是某些不法分子妄图不法利益,而要想成功,无非要利用人们心中的正义感。于是,造谣者便用「负能量」引发人们的「正能量」从而达到目的。综上分析,可断定此信息为谣言。

事实上,此类谣言非常常见,而其根本无非是利用了一种矛盾。或者说,是因为矛盾引发了此类谣言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,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,与此同时,中国人的道德伦理观也在改变。但是,人们又渴望传统的价值观。于是,人们便开始向往「正能量」,不断逃避「负能量」,而网络谣言就像讨厌的小人,不断编造谣言,试图逼近人们的心理底线。于是,我们便被利用了,变成传播谣言的工具。

因此,在面对杂乱的网络信息时,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,不要被坏人利用了自己的同情心、正义感,要戴上「眼镜」,防范网络谣言。

阅读下面的文字,按要求作文。(50 分)

中国江苏网 5 月 19 日讯 前日晚上,在南京地铁二号线车上,一名老人带着刚刚放学的小孙子乘车回家。然而,不知道什么原因,小孙子在车厢内突然发起飙来,对着奶奶大打出手,拳脚相向,还扇了奶奶一耳光。

目击小男孩对于长辈的「拳打脚踢」,乘客们纷纷指责。一位拉架的大婶,和被打奶奶年纪差不多,也是接孙子放学的。她一边拉架,一边愤怒地指责小男孩太忤逆。而大婶的那位小孙子,却插着腰,冷静地站在一旁观战,甚至面露笑意,感觉像在看一场闹剧。还有乘客感叹:「这小孩子太厉害了」,缺乏管教。乘客们一边拉架,一边震惊于孩子的粗暴行为,更有旁观者拍下了整个过程。

对于以上材料,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感悟?请自定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。

以上是高一下学期第三次大考的语文作文,记得当时我在考场上看完这段材料,就在试卷上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文题——「戴上『眼镜』」。也就是说,我认为这是一则假新闻,因为我觉得其文字描写得有点过度了。结果,阅卷老师给了我 27 分,之后作为同桌的班长看了觉得很有意思,就乘快下课时拿着我的作文上讲台在全班人面前念了一遍。这一时期左右,我的写作就不再叙事了,且总是被老师批离题,甚至有一次语文老师批了一句「不要太哲学」。现在回头看看,也明白了,所谓离题,并不是说我写得不好、写的不对——毕竟,一个问题本来就能有很多观点——离题是说我行文上没有按照规定,立意上没有按照要求的观点,而去写了自己的独特观点,走了自己的行文风格。拿上面这篇作文来说,我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,还会提出根本原因——「事实上,此类谣言非常常见,而其根本无非是利用了一种矛盾。或者说,是因为矛盾引发了此类谣言。」其实,这就是我的思考模式,直到现在,我依然在以这种模式思考问题——我喜欢跳出问题之外去探求其根本。这在我的文章的行文上都有直接的体现,比如:网页字体排版的哲学:段首缩排或段间距博客三问概念之困。得益于此,我的写作也就跳出了高中写作的条条框框,兴奋地走上了一条自己的路。为什么说兴奋呢?记得高三每次作文快写完时我都是全身发抖的状态,然后考试一结束我就第一个兴奋地跑出教室冲向楼下了——不是因为我心里想着家急着回家,而是因为我实在是太兴奋了。但很自然,这导致我高中每次作文的得分都很低。对此,我只能说这是目前教育考核模式的阿喀琉斯之踵——学生如此之多,要及时高效阅卷结束,自然遵从极简而机械化了评分标准,进而导致学生的写作也被机械化了。


草稿本应该是从初中开始变得有意思的。初一上学期,我的第一本草稿本封面可谓个性十足,用橙色荧光笔题了「潇潇洒洒,风流倜傥」八字,还写了一句当时的流行语「哎!不错呦!」……之后,草稿本里出现了抽象线条、抽象人物画、「五子棋」、左手写的镜像字等等。最后,我还偶然发现了极有纪念意义的一刻——在一本草稿纸的一张纸上,有我和小组其他五人的签名。我拍照发给同桌们看,得知这应该是分座位后我们第一次认识时写下的,然后我们一起同桌了将近两年。

其它的,辅导资料全部丢了,教科书留了留,语文书、历史书、地理书、美术书、音乐书、物理书、科学书,留了下来;数学、英语、化学、生物、政治,全部右手一甩,甩出一条变形的抛物线,然后装进了蛇皮袋子里。最后,还有一个现象比较有意思,我写的字由大到小——小到现在我要拿到眼前,眯眼细看——然后又由小变大,这一转折点应该在六年级左右。至于为什么,现在回忆回忆,可能是当时有个同桌字写得很小(或者当时把字写小在班上成了一种风潮),然后我看着新颖,也就跟随,并和他╱他们竞争了起来吧——比谁的字写得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