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⋯⋯要重拾細膩思維,再創構建之樹——🍀。」這就是一休兒之學習筆記的起源——2021 年 10 月 12 日發佈的《△》;2022 年 3 月 15 日,我在《跑步、買菜、早餐》提出 Mission Control Center 設想;2022 年 3 月 18 日,我正式《嘗試筆記應用 Notion》;2022 年 3 月 20 日,我開始《遷移到 Notion Database》;2024 年 11 月 1 日,使用 Notion 筆記 960 天後,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,希望我的探索經驗對你有所啟發、有所幫助。
評論:《ChatGPT 評 Notion 筆記 960 天心得》
現在回首,「學習」確實已經實現了我早期的願景,這兩年多來,有序我的知識、豐富我的生活、清晰我的目標、啟發我的創作,確確實實對我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改變。
這箇空間建造兩年多,現在我有時無目的在此漫步,思緒不經意間匯聚,靈感不經意間出現,我想這就是此空間的價值所在,它確實有序了我的知識、豐富了我的生活、清晰了我的目標、啟發了我的創作。
——https://reuixiy.notion.site/126c9131ed4f80ffa9ffe951cc676c70
有人說筆記工具是無用的或無益的,比如:說重要的是自己的大腦、說某某人物還在用紙質筆記本;對於第一點的批判:工具讓你不在自然中裸奔;對於第二點的批判:你只是在崇拜一箇過時權威。工具是否有用、有益,首先取決於你的使用方式(見《學習》),其次就是筆記工具是長期價值投資,想要看到成效需要付出、需要過程、需要時間,多數人只是數天或數週或數月就放棄了,錯失了後面的指數增長。
以我自己的經歷,我上方批判的這兩點我都曾有反覆,我也想過愛因斯坦沒有 Notion,我也想過 Elon Musk 沒有 Notion,但這並不妨礙我有 Notion;而且我想如果在愛因斯坦和 Elon Musk 的青年時代已經有 Notion 了,那麼他們一定也會是新工具的使用者。
在介紹使用方式之前,先來論述下筆記工具在理論上的必需。主觀來說,我們時常會有這樣的體驗,經常會遺忘一些曾經的想法;理論來說,人的意識是有限的(見《記憶窗口》),筆記工具是解決這一人腦局限問題的必要輔助。
使用方式:定義首要,其次互連。
人類的認知存在於概念之中,我們是一系列概念推動的機械,像大型語言模型一樣。而當我們思考學習時,一切最終也會匯聚到對應的概念,這構成我們的知識理解系統。同理,我們作筆記最有效的結構就是依概念為最小顆粒記錄,這樣最終的結果是有序的,這是首要其次才是互連。
——《認知》
其實,正如幼兒剛開始認識這箇世界時那樣,我們不斷重複詞語與客觀事物或動作關聯,然後幼兒逐漸開始用言語去描述這箇世界——「這是甚麼?那是甚麼!」——去發現去探索這箇世界,再漸漸開始用言語去理解解釋這箇世界,以及自己的存在。(見《疲憊》與《留白》)
「與其打造出一部可以模擬成人思維的機器,何不讓這箇機器模擬兒童思維?」(圖靈《運算機器與智慧》1950)
⋯⋯
因此,視覺不只是關於我們看到的細節。雖然圖像可依照崔斯曼等研究人員細緻入微地分析、研究(特別是在控制嚴密的實驗室中),但我們要在這箇混亂的世界生存,我們依賴的視覺必須處理物體、人和地方等事物。事實上,在訊息處理最初的階段,我們對週遭環境的感知,不是把看到的東西視為顏色和輪廓的組合,而是把看到的東西歸類為不同類別。
⋯⋯
這項研究似乎能為整箇研究領域帶來很大的影響。能有所貢獻,實在是我的榮幸。然而,最大的回饋是哲學上的啟發。在這方面,數十年來的研究加上我們的結果,顯現人類視覺核心的一箇簡單理念:基本上,我們的視覺是基於感知明確定義的事物類別,因此辨識事物。佩羅納的喜悅溢於言表,表示他同意這點。我愈來愈有信心,我們將解開一切的秘密。
——《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》
當今時代,人們還有興趣去閱讀古代文獻,除了在這裏進行發掘和尋求啟示之外,我們想,還在於去索解一些思想、一些概念在其最初究竟是箇甚麼樣子。而這一點對於哲學、對於西方哲學尤其重要,因為理論思維說到底是一種概念思維,離開了概念,沒有人能認真地進行思維。
——《苗力田:亞里士多德的哲學》
當我們使用與人腦認知符合的方式進行筆記時,這種方式就是最為簡約最為經濟的(見《簡單與簡潔》);反之,如果我們只是每日流水散亂記錄,我們就還需要二次耗能,依據定義再次整理歸類。因此,對於外部訊息,我們需要在輸入時就分治到筆記對應定義,而非無效堆積。
當筆記有足夠定義、足夠互連,筆記之中就出現了魔法,像人腦一樣,像機械一樣,誕生了智能。之前,大腦聯想索引一點然後只限於這點或想不起內容;現在,大腦聯想索引一點然後發現更多並獲取所有內容;於是,筆記工具確實達到了先鋒們曾經的 Tools for thought 憧憬:
Amplify imagination.(放大想象力)
—Alan KayAugment intellect.(增強人類智力)
—Doug EngelbartExpand our thoughts far beyond text on paper.(思想不局限在紙質文本)
—Ted Nelson
以上是使用方式的樹榦根系,下面我再來介紹一些重要枝葉🌱,共同實現吸收陽光自然生長。
其一,我們需要意識到空間直觀的重要。即使對於最複雜的時間,我們也是透過空間來理解的(見《時間》);即使有語言模型,我們也依舊需要 UI 交互,因為視覺比語言更高效;同理,我們需要分區來收納筆記,並設計直觀的首頁來展示,作為筆記入口。
其二,每一定義都應是平等的獨立頁面。透過目錄連結定義,結構化定義之間的關係,而非文件夾頁面直接內嵌頁面。另外,分類、標簽即為定義,回到頁面而非糾結頁面的屬性。
其三,筆記、网誌、動態分離,我最初總是想著 Notion 與网誌的下一形態關聯,結果糾結浪費時間。
其四,舊筆記?先設計實現好新筆記的架構,舊筆記慢慢遷移。實際上,後來我發現舊筆記可有可無。
其五,上方所談,主要是知識,當時設計 Mission Control Center 時,知識之外的另一點是任務。首先筆記是為知識服務的,所以任務不涉及生活瑣事,後者使用日曆、提醒事項足矣。我的筆記中每一定義都是 Omnis 資料庫的一級頁面,所以都可以為之添加狀態相關屬性規畫追蹤執行,短期任務按週不斷迭代,並在 Current Iteration、Next Iteration 看板視圖追蹤;長期任務在 Mission Control Center 視圖追蹤;這點正在改進中,見 2024-10-10。
當幼兒看到一堆積木時,會自然而然地用手拿起來,開始搭建。同理,面對筆記中的這麼多知識定義,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去構建。這點是 Notion 中頁面為主體的優勢,因為我們最終輸出的一定是一箇頁面一篇編輯好的文章,而非時間日誌或子彈列表,所以為甚麼要額外增加副產物?同時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構建方式:
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寫現實,可是他們筆下的現實說穿了只是一箇環境,是固定的、死去的現實。他們看不到人是怎樣走過來的,也看不到怎樣走去。當他們在描寫斤斤計較的人物時,我們會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計較。這樣的作家是在寫實在的作品,而不是現實的作品。
——《余華:寫作》
同時,與構建同等重要的是發佈,要像幼兒那樣激動地將自己的發現創造告訴朋友、告訴這箇世界!不斷與箇體對話,不斷與自我對話,不斷與世界對話!這會啟發激勵我們的創作!
方法如上。工具選擇看箇人喜好。我選擇 Notion,為甚麼?事實上,我使用 Notion 也有反覆,期間嘗試了 Roam Research,並且用了數月 Logseq,但我最終還是回到了 Notion。我最看重的三點:產品是否健壯?不想數年後就停止服務、停止開發、停止維護;筆記如何發佈?我想要即時分享,不想要太多流程帶來過多心智負擔,阻礙限制動力;是否多端同步?我需要隨時隨地都可以編輯。*